【院长论坛】李立:强化学科特色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6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规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开局之年,也即将迎来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了全面和深入报道学校迎评促建工作,了解各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构想与实践,新闻中心特推出专栏【院长论坛】,诚邀各学院院长针对该学院在迎评促建工作中的做法以及对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展开论述,希望能通过不同的眼光和视角,让大家更加了解学校迎评促建的进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


本期采访的是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立教授



强化学科特色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双一流建设”?


李立: “双一流建设”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既是我国由大国变强国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既是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收口”环节,也是教育总供给的重要“出口”环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代表教育供给的一种高度,也必然催生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高度。客观来讲,目前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改革的重要动因。因此,高校应以深化改革为内生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服务与贡献中“争创一流”,完成新的跨越。


世界一流大学总体来说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首先是能够产生对科技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对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类生活方式有深刻改变和推动的学术成果或思想文化成果;其次要会聚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和知名学者,其培养的学生也英才辈出;同时还要有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充裕的办学资源。


 “世界一流学科”则应该是在该学术领域和行业中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学科。具体来说,高端人才汇聚,人才结构合理,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领域和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可度,学科排名在国际权威机构排行上位居前列。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是如何自身定位的?


李立:外国语学院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成绩,必须借力法大法学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优势发展的道路,在“跟跑”与特色之间选择,无疑特色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体现的是学院的发展定力,越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越能够保有和强化自己的特色。简单地说,外院的定位就是结合法大强势学科,走优势发展之路,走相生互进之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外语+法律”。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龙头,以法律语言学与法律翻译为两翼,发展和保持法律语言和法律翻译在国内政法院校同类学科的先进地位,争取其中的某些优势专业全国领先,并进一步带动全院学科的整体、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全校的综合改革走向深入。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的任务有什么?


李立: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的文体教研室。学院不仅承担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还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在建设发展中始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立院之本,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强院之策,建立了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特点。现在,面向“双一流”,我们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优势学科建设思路,拟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发掘法学与语言文化系统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大力加强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特色内涵增长点。同时,为法大搭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推进校际国际合作,实现中西方法学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推进法大的国际化进程,最终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记者: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中是如何制定目标的?


李立:外国语学院在充分总结六十余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发展趋势要求,以明确培养目标、提升教育理念、夯实学术基础、强化实践导向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传承中西文化,语言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法律”创新人才。基于人才培养的庄严使命,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外国语学院,继续扎根法大,服务社会,在支撑法大的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对外交流事业、中西方法学文化沟通提供咨询和服务。”


记者:针对“双一流建设”,外国语学院都采取了什么举措?


李立: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强音发出之时起,外院围绕此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大小不同的举措培养和引进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学院积极汇聚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前瞻布局,及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杰出人才。


其次,依托法大,学科建设尤其注重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具体做法是,汇聚人才队伍,充分预见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关注法律翻译、法律外语、法律语言学的前沿问题,对学院学科发展从长远设计,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坚持“特有、独有、需要”和“特色、交叉、高水平”的原则,在抓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务训练,凝练学科特点,发掘新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发挥法大优势,打响品牌,使法大的“法律+外语”的交叉学科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学科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育人。学院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法学专业,能提供涉外高水平法律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人才。既注重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又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该要求完全契合法大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我院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6%左右,研究生就业率一直是100%。


记者:学校即将迎来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外国语学院在迎评促建方面都做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李立:学院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全员动员、责任到人、自检自查、材料归类、师生调研、自评整改,期间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前后召开了数次会议进行探讨,并召开了专家评估会议,共修改了十三次,最终形成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和各专业自评报告。可以说,本科评估工作正井然有序地进行中。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外国语学院一直是“法律+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能不能谈谈取得的成绩和今后进一步的工作。


李立:“法律+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有几点可供借鉴。


1)学生参与科研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根据专业学习安排,建立相对独立于单一专业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专业能力素质拓展机制。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进行外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进行法律社会实践和涉外法律实务训练。研究生三年必须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列作学分考察。


2)个体参与型自我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学院资源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参与院内外、校内外以及国内外外语专业知识、技能竞赛,职业规划比赛,国际各类模拟法庭,专业四级、八级以及司法考试等外语类、法律类专业能力资格考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个体参与型自我教育机制。


3)群体互助型帮扶教育模式。利用学生党、团、班等基层学生组织,学生会、团总支等学生自治组织以及英语协会、德语社、准律师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集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学生骨干梯队培养,学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优良学风,从而辐射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实现群体互助帮扶,共同成长。


4)职业规划与职业能力实践教育模式。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年级深度访谈,社会实践调研,职业规划设计与实践讲座,以及职业能力训练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主动了解国家、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引导学生立足自身能力发展,确立外语、法律双专业学习重点,确立实践、实习方向,为自我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5)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及国外名校暑期语言、文化交流访学活动。努力探索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包括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模式。


6)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外国语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培养方式,一方面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与未来工作的深度培训,同时为企业解决了人才紧缺的问题。目前外院的全体学生实行100%集体实习。


记者: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外国语学院有没有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李立:2015年,我院已逐步完成了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型。现在,学院教学机构设置调整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德语语言文学研究所、法语语言文学研究所、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西语国家法律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大学英语教研室、研究生外语教研室、MTI教育中心。依托法大独特优越的法学环境,与我院具有外语与法学双背景的优秀师资力量,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与论证,我院重点培育和发展两个交叉学科方向:法律语言和法律翻译。目前在这两个领域,我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记者:对于外国语学院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您有着怎样的期望?


李立:外国语学院正处在一个转型成长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整体性的跨越转型,为下一个十年的持续成长确定主攻方向、构筑系统平台以及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外国语学院将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迎接新的挑战。大海碧波,百舸争流,让我们一起努力!

 



法大微信 【第20161203期】

内容来源:陈睿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编辑:骆红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