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都获诺奖了,深圳却依旧是座没有民谣的城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其实那些看上去没什么关联的事,因为鲍勃·迪伦和诺贝尔文学奖都有了关系。


比如唱着《董小姐》的宋冬野吸毒进去了,而那个吸过毒的鲍勃·迪伦却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比如作家村上春树因为很流行,所以输给了更流行的鲍勃·迪伦。


 

他们几个都能有联系,鲍勃·迪伦当然也可以和深圳有关。串起鲍勃·迪伦、宋冬野和深圳的当然不是毒品,是民谣。

 

诺奖颁给鲍勃·迪伦,终于承认了民谣的文学性,也为理想主义的60年代加冕。这是一个民谣复兴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没有一首民谣描述深圳。我们与这个时代错过了什么?


从没有民谣歌唱深圳


刚刚结束的中国好歌声里,夺冠的是一位民谣歌手蒋敦豪,去年夺冠的其实也是位民谣歌手。近来各种主流音乐节目中,民谣、摇滚等音乐形式正在复兴,连崔健都当起了评委。


吸毒的宋冬野之所以上了头条,大部分原因是一个快乐男声在比赛中唱过他的《董小姐》,所以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名字。


以前大家听到的更多是港台流行乐为基础的音乐。如今音乐工业的经典模式被颠覆,没有哪个天王能占领所有人的耳朵,人们听到的音乐反而因此更多元。

 

民谣是城市怀想青春与远方的诗歌,因此它再度流行。正如鲍勃·迪伦歌唱过纽约,中国民谣里满满的也都是城市生活的记忆。

 

安河桥●宋冬野


关于北京

他们这样唱

让我再看你一遍

从南到北

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



 

兰州兰州●低苦艾乐队

兰州

总是在清晨里出走

兰州 

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 

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 

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即使没有歌词,歌谣也要浅唱《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哪怕只是一个城市的过客,也会有“关于郑州我知道的不多,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多少次在火车上路过这城市,一个人悄悄地想起她”《关于郑州的记忆》。

 

但民谣竟如此吝啬,它似乎从没有吟唱过深圳,也没有一首与深圳有关的歌谣传唱。带有一点民谣味道的陈楚生曾在深圳驻唱。他那首《有没有人告诉你》据说是诉唱深圳,但歌词与深圳的关系却面目模糊,完全可以指代任意一城。



迷笛音乐节现场

 

即使迷笛音乐节在深圳每每疯狂爆满,即使很多小型音乐现场里的民谣歌手也不乏听众,但依旧没有一首有关深圳的故事与诗歌,他们只是在别处创作,在深圳演绎。

 

关于深圳我们竟只有几十年前的《春天的故事》被记住了。在民间的音乐记忆里深圳竟失语了几十年。


为什么没有深圳民谣?


深圳并不排斥民谣与摇滚,它也曾是中国原创音乐的一块重要土壤。

 

歌手杨坚闯荡深圳时,曾经因坚决不唱港台流行歌而差点没饭吃。他为了让民谣、摇滚也能有个去处,而开设了“根据地”酒吧,在深圳高举反媚俗音乐的旗帜。他们搭建了中国第一个酒吧里的现场录音棚,他们也第一个把摇滚教父崔健请到深圳演出……



 

那个年代,深圳民谣摇滚也曾盛景非常。台上的歌手唱着叛逆的歌谣,而台下的听众与北京、上海或任何一个地方的装束都不一样。他们竟穿着衬衣打着领带,手提着公文包摇摆着。

 

他们像是匆匆从office里跑出来的。身上的衣着代表他们已归顺现实,但他们依然能跟着民谣呐喊理想。


 

有人为根据地酒吧写下这样的话:“也许,你只有五官,就是缺少思想。在这里,五官模糊,思想明确。

 

深圳那批执着的音乐人与永远深藏诗意的年轻人,承载了深圳理想主义的青葱岁月。

 

尽管根据地酒吧里,不乏深圳的乐队:红鹦鹉、橡皮人、穿刺、异教、冷色、行者或者黑蜘蛛女子乐队,但这一切似乎都已随时光远去。

 

我们依旧没有人没有歌描述深圳的爱恨情仇。



为什么我们竟羞于歌唱深圳?

 

有人说,这是因为深圳历史短暂,文化积淀不足,或者直接一点就是没文化。

 

有人说,这是因为深圳现实坚硬,所以情绪浮躁。人们在这里目标清晰,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诗和远方。

 

有人说,这是因为深圳是移民城市,人们都是过客心态,还没有时间酝酿歌唱深圳的情绪。人们之所以唱着汪峰的《北京,北京》,那是因为无论是不是过客,都对北京有归属与眷恋。


这样的说法应该都不完整。



中国哪个城市不虚浮、不浮躁?


如果说都是文化沙漠,香港唱片公司也曾培育了中国的摇滚乐,如今香港也不乏各种独立音乐。


公共图书馆里挤满了年轻人的深圳会不懂欣赏民谣?当年根据地酒吧的观众可以因为一个和弦和乐手理论,谁说深圳人缺乏音乐素养?




我觉得,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歌手。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一些赤子之心的诗人留驻。中国最流行的和最不流行的歌手都来过深圳,但他们都不在深圳生活。没有爱恨过,当然没办法歌唱深圳。


丢失了民谣的深圳丢失了什么?


丢失了民谣的深圳丢失了什么,我们也许失去的是描述自身困惑的思考;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冷静、纯真的美学;我们也许也失去了用音乐塑造时代的历史。




民谣是可以造就历史的。


鲍勃·迪伦就给60年代的迷茫与丰富性,提供了一个在风中飘舞的答案。它与反战,自由,,宣布摧毁一切原有的经典文化与观念。

 

争取个人权利和地球环境议题因此也登上前台。可以说,60年代永远地塑造了当下世界都市人群的精神面貌。在座的各位即使没有经历60年代,也都是60年代下的蛋。因为大家听到的见到的,或多或少都有大时代的影子。




大时代砥砺前行下的深圳,当然也盘踞着悸动的心,叛逆的情绪与纯真的理想。


希望鲍勃·迪伦与诺奖的谈资余热消散之后,我们不会遗忘我们对音乐对城市的理想。

也许未来仍然没有民谣吟唱深圳,但我们可以选择聆听世界。

 


民谣是这个时代的文学

 

 深圳需要自由的诗意




在评论区聊聊

你心中的深圳民谣是怎样的?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微信:szkzz0755

/邮箱:pamirjan@foxmail.com


阅读更多请点这里

深圳6平米鸽子笼,请不要再羞辱盛世蚁民了

你见过第一缕阳光下的深圳吗?

深圳,凭什么还让我相信你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r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