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征集手记③|拾起青春的碎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雪虹

 

“青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永远占有不同寻常的位置,那是我们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年月,会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心底。当我们人到中年或是进入老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去重新拾起那些青春的碎片,不时去玩味、去体会,不论那时候的是非功过,都是我们生命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自《走到延安》前言  黄晓非著

 

 

接手北大120校庆征集老照片任务之后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自称黄晓非的校友的电话,她说,她看到了北大征集老照片的通告,问:不是在学校拍的老照片可不可以捐赠?

 

我问,是什么内容的老照片?回答说是1966年她在校期间与几位北大同学一起徒步走到延安的老照片。我掐指一算,这老照片离今天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了,虽然不是在学校拍的,也应该有其历史的价值。马上回答黄老师,可以捐赠。黄老师意犹未尽,又跟我说,她前几年自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走到延安》,是根据当时的日记和自己的回忆写的,问这本书是否也可以捐赠。这还用说吗?我赶紧回答,都可以捐赠。于是,立即与黄老师相约,到她家里取这些老照片和书。

 

黄老师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在约时间的时候,她说,我每天上午要出去跳舞,中午要休息一会儿,下午还要去唱歌。你要是来的话,最好上午10点钟以后……

 

我一听,忍不住笑了,这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业余生活还挺丰富!不对,不能用“业余”二字了,应该是“退休生活”很丰富。


外出拍摄中的黄晓非

 

约好了时间,我准时到了黄老师家。家里只有黄老师一人,客厅的四周挂满了镶好相框的摄影照片。我问,您家谁爱摄影啊?黄老师说,我呀!这些照片都是我拍的,好多都是参加展览之后拿回来的。

 

摄影 黄晓非

 

我一阵欣喜,没想到又碰上一位摄影同好!黄老师告诉我,她参加了一个“银色光影”的摄影爱好者组织,每一两周都要去听讲座或进行摄影交流活动。每年都要出一两次远门,到国内国外旅行拍照。 

 

摄影 黄晓非

 

在把当年的老照片和《走到延安》一书拿给我之后,黄晓非又让我欣赏了她最近拍摄的摄影作品。我一边看照片,一边跟她聊天,了解她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摄影 黄晓非

 

黄晓非19421119日出生于重庆市,父亲和母亲都是重庆大学毕业生。她的童年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晓非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小学生。1960年,她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学制6年。

 

技物系放化专业6031班女生在颐和园合影(1961

后排:从左至右:赵晓东  陈克辉  黄晓非

前排:从左至右:包珠娣  段世蓉  张静娟  张英香  鲁文萍

 

1966年初,黄晓非即将大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获准参加北大研究生考试。正当她焦急等待研究生考试结果的时候,。不仅读研究生的愿望化为泡影,毕业论文也不了了之。

 

黄晓非的同学杨延琮、王选廷、林岳、潘成根当年在未名湖畔合影

 

19661968年,,黄晓非毕业后一直没有分配工作,滞留学校两年之久。1968年她终于被分配到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做科研工作。1974年又被调往山东济南,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从事科研工作。1980年黄晓非调回北京,在化工部标准化研究所从事化工行业部标、国标的标准制定工作。1988年又被调到中国建设银行下属的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项目处,从事化工、石化项目的评估工作。1998年,光荣退休,开始安享晚年。

 

1998年北大校庆100周年,西校门前,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技术物理系60级放化专业校友们并为老同学们合影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东西已经被我慢慢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无意中整理以前的一些东西,翻出了原来的日记,打开一看,那些日子又在我的脑海中清晰的重现。,我尽管也受到一些冲击,,而是在不停地反省自己,认为是自己身上存在着问题和不足,特别想改正自己的‘错误’,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因此在1966年的10月,我报名参加了‘新北大长征队’,和北大其他系的6位女同学一起,从北大出发,走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时间很短,只有45天,却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当时的赤诚、热情、勇敢是不可否认的,今天看来也许觉得太单纯、太幼稚,甚至还有些“”的思想和做法。但我仍觉得这段经历是人生难得的磨炼,所以整理出当年的日记,以供现在和将来的青年人借鉴。”

 

196610月,黄晓非等7位北大女生徒步延安途中参观刘胡兰烈士陵园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2010年黄晓非自费出版了《走到延安》这部书,想给自己、朋友和年轻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所以,当她看到北大为120周年校庆征集老照片的时候,立即决定把当年的老照片和这本书捐赠给母校。

 

《走到延安》一书封面

 

在我即将告别之时,热心的黄老师又给了我他的同班同学的一个电话,说这位同学上学时有相机,可能留下的老照片也比较多,让我尽快跟他联系一下。就在此时,我也忽然意识到,五六十年代的老校友,都已经开始进入古稀耄耋之年,是亟须挖掘老照片的一个群体。从黄老师家回来之后,我立即在老照片征集志愿小组里发出号召,让大家重点挖掘这批老校友的资源,尽快搜集到更多的珍贵老照片。

 

2017218日,北大校友会每年一次的“校友春节联谊会”在农园餐厅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许多老校友带着自己的老照片前来参会,因为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老照片征集小组”的志愿者们,将现场为这些老校友提供义务扫描照片服务。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负责扫描的彭艳共扫描了一百多张珍贵的老照片,忙得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但是,仍然有几位老校友的照片因为太多而无法当场扫描完成。

 

学生志愿者在登记老校友准备扫描的老照片 吴春梅摄

 

征得这几位老校友的同意,我们把这些老照片留下,待扫描完后,再给他们送上门去。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胡晓兰的老校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带来的老照片不仅数量多,而且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每个类别都分别用塑料袋装好,并夹上夹子。在交给志愿者时,千叮咛万嘱咐,说这些照片都是她60年来的珍贵纪念,千万不要弄丢了!那里面还有她和屠呦呦在学校时的合影呢!

 

老照片征集小组的彭艳在为老校友扫描老照片  高超 摄

 

回家之后,她又想起没有记住收照片的志愿者的名字,害怕照片遗落,又分别给北大校友会和北大120校庆筹委会办公室打电话,询问照片的情况……

 

一位老校友收好刚刚扫描完的老照片  滕德京 摄

 

在像黄晓非和胡晓兰这样众多的老校友支持下,目前,老照片小组征集到了200多张记录了北大五六十年代校园生活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将一幅幅半个世纪前青春的碎片拼接连缀,最终将会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图片影像一起,还原出一幅北大发展的历史画卷!


 

相关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